早期语言练习是开启孩子智慧大门的钥匙。现在,很多年轻的爸爸妈妈也已意识到孩子早期语言练习的重要程度,但在具体婴幼儿教育推行过程中,还存在以下误区。
误区1、觉得孩子太小听不懂
爸爸妈妈是孩子学习语言的第一任老师,对孩子语言进步有深刻影响。婴儿听觉研究专家发现,婴儿脑内的听觉地图大概到1岁左右完成,在此期间,给零岁婴儿输送越多的有意义的声音,越能促进婴儿脑内主管听觉的神经元的敏锐性。另外,还有研究表明,婴儿获得的词语量的多少,非常大程度上取决于妈妈对婴儿说话的数目。
新生婴儿,对成人的话确实听不懂,但婴儿的学习力非常强,当母亲一直冲他微笑,对他说:孩子,我是母亲。孩子,这是奶,你饿了吧。当给孩子穿衣时,当给孩子喂奶、换尿布时,要和孩子说话,告诉他:母亲在给你换衣服,凉不凉啊?伸伸小胳膊、抬起头等等。也就是说尽量地与孩子多说话,这是进步孩子的语言能力所必不可少的。
时间一长,这种语言信息就储存在了他的脑子里。伴随他的智商发育,再经过几十次的语言重复,他就了解,原来总抱着我的人就是母亲。到了1岁的时候,他或许会叫父亲,母亲了,当成人对他说:孩子,你的球呢?他会转身去找,说明他已经了解了话的意思。当到了肯定时候孩子的语言会忽然爆发,于是不少话都会说了。
婴儿早期语言练习的误区
误区2、用奶话(儿语)和孩子说话
奶话(儿语)指刚出生8~9个月的婴儿,伴随成人的语音刺激咿咿呀呀学话。这个时候,年轻的爸爸妈妈看到孩子想要说话的急切样子,便教起了诸如汪汪(狗)、咕咚咕咚(喝水)之类的奶话。这种教授办法虽然生动有趣,符合孩子的特征,能够帮助孩子形象思维的开发,但却容易忽视孩子抽象思维的培养与进步。其实,对于孩子来讲,记住狗和汪汪所花的时间相差无几,而前者是早晚要学的语言,后者却是不久就要抛弃的语言。因此,为了使孩子的思维能力得到全方位的开发,父母在教孩子学说话时,应注意将理性词语和感性词语相结合。
儿童语言进步有其自己的阶段性,通常都是历程单词句(用一个词表达多种意思)、多词句(两个以上词表达意思)。说出完整句子这几个阶段,爸爸妈妈对孩子进行教育时,应知道这一规律,但又不可以迁就他,而应通过正确的教育引导孩子的语言向更高阶段进步。
误区3、过分满足孩子的需要
当孩子已经了解成人的话将来,而他还不会从口中说出,假如说孩子指着水瓶,成人立刻了解,这是孩子想喝水了,于是把水瓶递给他,这种满足孩子需要的办法使孩子的语言进步缓慢,由于他不需要说话,成人就能了解他的意图,他的需要就已经达到了,因此孩子失去了说话的机会。当孩子想喝水时,你可以给他一个空水瓶,他拿着空水瓶,想要得到水时,会努力去说水,仅仅说一个字,你就应该鼓励他,由于这是不小的进步。他了解用语言表达我们的需要了。
误区4、不让老人说家乡方言
有的爸爸妈妈上班忙就把孩子交给奶奶爷爷看护,但又担忧老人说的是家乡方言,会干扰孩子未来的语言进步,所以就一再叮嘱:不让老人和孩子说话。有些父母觉得和孩子说话他也听不懂,所以不需要说也可以。
孩子生来就喜欢听各种不一样的音响,喜欢爸爸妈妈和他们说话,喜欢这种听觉刺激,虽然他们听不懂,但大家可以看到他们会有不一样的反应,开始会非常惊讶地看你,看你的表情,正哭闹着会忽然停止。孩子认真接收父母给他的听觉刺激,有益于听觉注意力的集中和灵敏。另外用方言和孩子说话也可以让孩子多学会一种语言,爸爸妈妈后期注意培养就不成问题,不与孩子说话会使孩子因缺少听觉来源刺激而减弱甚至丧失听觉功能。
误区5、重复孩子的错误发音
刚掌握说话的孩子虽然基本上可以用语言表达我们的愿望和需要,但有不少孩子还存在着发音不准的现象,如把吃说成七,把狮子说成希几,苹果说成苹朵等等,这是由于小儿发音器官发育不够健全。听觉的分辨能力和发音器官的调节能力都林较弱,还不可以正确学会某些音的发音办法,不会运用发音器官的某些部位。如在发吃、狮的音时,舌向上卷,呈勺状,有种悬空感,而小孩子不会做这种动作,就把舌头放平了。于是错音就出来了。对于这样的情况,爸爸妈妈不要学孩子的发音,而应当用正确的语言来和孩子说话,时间一长,在正确语音的指导下,发音就渐渐正确。